信息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推动MOOC迅速发展,独立学院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中越来越注重采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混合教学发展迅速。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课堂面授式教学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2019年7月,以“混合式教学”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检索到2018年有1655篇文章,增长率为86%。在“教育+网络”的趋势下,雨课堂这种混合教学的智慧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于2016年4月推出的一款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教学软件,可“全景式”记录教、学过程的全部数据,在教学过程中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数据采集环节,由后台系统翔实地记录细节性的教学行为数据,[2]真正做到过程性评价,师生只要会使用PPT和微信,就可使用雨课堂。智能手机的普及、校园网的建立为独立学院开展混合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
1 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电信专业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及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基础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等。这些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要求比较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的问题
本科二批次的学生普片理论基础差,自学能力弱,自控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数学生不善于与教师沟通,又因为信息素养不足,难以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故而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比较积极,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专业化程度的加强,很多人就开始打退堂鼓,只求及格,甚至放弃。而这些专业基础课程是后期专业课程的基石,学不好最终会造成恶性循环。
1.2 师资的问题
理论课方面,独立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个学期要上三门课,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加大实验实训的课时,这必然就要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就很难实现分层教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实验课方面,很多专业仪器仪表要反复指导操作学生才能掌握,教师在实验台上操作演示,围观的学生最多只能有十几个,老师至少要演示3次相同的操作,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大量的时间就在重复和回答基本问题,效率低下,教师很难做到精讲、细讲。故而课题组对电信类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方案并实施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2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实践
混合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利用微信雨课堂向学生推送网络或自建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课上开启雨课堂实时互动,课后则通过教学日志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如图1所示。课题组早在2017.2就开始对“电工电子技术”实施混合教学,随后在的2年间,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传感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都采用雨课堂进行混合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图1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
2.1 课前推送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
以“模拟电路”课程为例,选取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其中1班为实验班,41人,采用雨课堂授课;2班为对照班,38人,采用传统方法授课,这两个班级都是大一新生,采用随机分班,学情相同。教师在开课时在微信雨课堂小程序上点击“我要开课”,输入“模拟电路”就可建立课程,然后点击“管理”、“新增班级”就可开设不同班级的同一门课,继续点击“成员管理”生成二维码,将这个二维码推送给学生,邀请他们进入班级,至此班级建立完毕。
独立学院转型过程中增大了实践课的比例,理论课时的缩减就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鉴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课题组通过雨课堂进行轻度的翻转课堂。课前教师制作本周课程的手机课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语音讲解,同时插入自己拍摄的微视频或MOOC视频。为保障学生的参与度,需明确告知学生雨课堂的数据是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必须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教师制作的PPT最好控制在10页以内,视频的时间在8分钟以内为宜,一个视频只讲一个知识点,并针对所讲内容在最后设置2个不同层次的题目要求学生完成,这样老师可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也可以知道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文章来源:《电脑与电信》 网址: http://www.dnydxzz.cn/qikandaodu/2021/0717/1363.html
上一篇:消失的恐龙头骨
下一篇:中国电信宽带业务产品互联网营销手段研究